城市公交切勿“盲目瘦身”

来源:中国汽车报网   2023-06-22 06:29:56
A+A-


(资料图)

“早高峰时乘客很多,但公交车却越换越小,座位少、空间狭窄,乘车体验非常不好。”  “周二、周三去郊区赶大集的老年乘客特别多,他们乘车时,有的提着大包小袋,有的拉着小推车,之前12米的公交车内部空间相对宽敞,可放置尺寸较大的物品,但现在换成8米车后,两个小推车就把过道堵上了,上下车十分不便。”  “换成小型公交车后,发车间隔非但没有缩短,反而还加长了。高峰时段,好不容易等来一辆车,却怎么也挤不上去。”  近来,北京大部分公交线路均进行了车辆更新,诸多12米级车型被8.5米、10米车型所取代。  实际上,除北京外,国内很多城市也正进行公交车“瘦身”调整,但由此也暴露出车辆满载率过高、运行间隔较长等问题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民出行。

公交车“大转小”渐成趋势近年来,公交车“大转小”趋势愈发明显,多地公交公司开始采购6~8米车型,逐步取代12米的大型公交客车。  2020年,重庆公交集团在车型上进行优化调整,更换小尺寸公交车,投放到渝中、南岸、渝北、北龙坡等多个区域(小巷公交),弥补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、坡陡、弯急道路的短板。目前,小巷公交日均运行1.4万公里、3600余班次,日均承运3.86万人次,车均运送乘客约300人次,成为绿色出行的重要典型;2021年11月,太原公交303路和304路班线的公交车由12米车型调整为8米车型,因地制宜将车辆变“小”后,提升了乘客的出行安全。  公交客车小型化的趋势,在天津、杭州、石家庄、成都等地也较为明显。  成都曾被冠以“双巴之城”,众多12米、18米公交车在当地穿梭往来。但随着2018年推行地铁、公交二网融合后,成都开始大面积更换6米、10米新能源车型,原有12米、18米公交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;去年,石家庄公交针对部分不具备大载体公交车通行条件的区域,按需购置6米、8.5米公交客车,实现了公交小型化改革;今年以来,天津公交加强运营车辆优化调整,将638路、5路、52路、28路等多条路线公交车,陆续更换为新能源中型客车。  小型化旨在降本增效城市公交是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,伴随公交车“大转小”进程的加快,不免让很多市民疑惑背后原因。  “如今,很多城市已全面进入‘地铁时代’。在此基础上,公共交通体系需要以轨道交通为核心,进行全面优化。”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负责人表示,当前地铁承担了绝大部分地面公共交通出行需求,过去“挤成相片”的公交车,如今客流量大幅降低。在这种情况下,继续使用大型客车便是一种浪费,还会产生停车场地不足、使用成本高等问题。因此,不少运营公司开始探索公交车小型化路径。  近年来,公众出行理念和习惯发生较大转变,逐步向轨道交通、共享单车、私家车倾斜。另外,受前几年疫情影响,公交客流量锐减,目前情况虽有所好转,但仍未恢复至2019年以前的水平。  对此,有部分城市公交企业负责人表示,即便是在早晚出行高峰期,乘坐公共汽车的人数依然非常少,甚至座位会有大量空余。以石家庄为例,公交客流流失情况尤为明显,降幅达54%。结合客流量整体下滑的现状,石家庄对公交线路和车型配比进行调整,实行大小公交车穿插运行;根据客流规律,实现车型与客流相匹配,以降低车辆空驶率,避免公共资源浪费。  毋庸置疑,客流量锐减、部分路线车辆空驶率高,是各地在公交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。如果降低发车频率,可能会导致候车时间过长,令乘客不满。针对这一矛盾,一些城市公交公司采取车型“大换小”的策略,这样一来,既可以提高上座率,也能节约部分运营成本。  公开数据显示,仅在2021年,北京公交集团就实现降本6.22亿元。其中,推动车型小型化是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。这一年,北京更新公交车773辆,小型化比例达88.55%,同时减少自然更新车辆100辆,节约购车资金约1.65亿元。  此外,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张,以“轨道交通为主体、常规公交为基础、微循环公交为补充”的立体综合性公共交通体系日臻完善,全面提升与改善出行环境,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和效率,已是大势所趋。  “地铁网络逐步成型,进一步催生公共交通的接驳需求。为此,多地公交公司结合地铁线网布局,调整、优化公交线路,如开通小区巴士、强化地铁站点周围的接驳公交、推出特色服务线路等。这其中,小型公交客车已成为主力军。”公共交通学者王健说道。  有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,虽然人们出行方式日益多元化,但不容忽视的是“最后一公里”出行难题依然存在。“小型化”社区微循环公交车的出现,有助于打通城市交通的“毛细血管”,助力公共交通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

车辆大小要跟着需求变不过,社区微循环公交线路也有难以解决的难题。  “早晚高峰时段,个别线路乘客较多,车厢内十分拥挤,希望可以结合实际情况,继续使用大型公交客车。”对于社区微循环公交线路,有乘客这样表示。  “只将公交车小型化,却不增加运力,不优化路线,也没有缩短发车频率,这样不仅没有提升乘客乘车体验,反而让乘车便捷性大打折扣。”在多地政府问政平台上,均出现过类似的市民留言。  不可否认的是,公交车“大转小”具备合理性和必要性,但部分城市搞“一刀切”,仅在公交路线或车型上做文章,导致出现与市民出行需求不对位的情况。  对此,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负责人强调:“公交车型的变化应尊重客观实际,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为前提,根据车次、班次客流量情况,进行科学、人性化地调整,这样才能让公交车发挥它的服务职能。”  客车行业资深人士任诗发也认为,公交车型该如何调整应由客流量决定,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,对各条公交线路运营数据按早晚高峰、平峰等不同时间维度进行汇总分析,梳理每个时间段运营班次的载客量,错峰灵活调配车型,实时进行动态性优化调整,确保运营车辆与客流相匹配。  “一条线路该配置何种车型,一般是由路线总客流和分时段断面客流决定的。通常情况下,是由运营线路所属的分公司进行车辆配属。目前,部分运营路线出现间隔时间长、满载率高的情况,主要是大数据信息处理周期长和数据采集分析速度滞后所致。”有北京公交集团基层工作人员表示,对于行业出现的车辆“大转小”和满载率过高等情况,公交运营企业是可以进行调整的,但由于调度缺乏灵活性,加之还牵扯到跨线运营劳动工时、驾驶员线路熟悉程度等一系列问题,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。  王健认为,公交公司应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通信技术,获取和分析公众出行习惯与需求,让每条路线的走向更加合理,让发车班次和公交车型变得更为人性化。更为关键的是,公交公司要注重服务品质的改善,提供定制化、预约化的响应服务。

标签:
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港澳办公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